原创报道一

我的健康长寿之道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13年06月06日

区祖镒


到了2002年,我就年登九十了,身体仍然健康,因为我一直奉行一条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


关于养生,我们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话:“颐养天和”,我对它的诠释是:天者天理,和者人情。天理主公平,人情主和善,两者合起来就是道德。道德乃养生之本。这个道德,近乎现代的心理卫生,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宁静、愉快、开朗、豁达的心境,从而获得健康。


人有七倩六欲,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人又有理智,理智是用来调整七情六欲的,不让它们向不良的方向发展。我平时非常注意用理智来控制七情六欲,使它们符合道德的规范。因而,我就有了良好的心境。


家庭是老年人的归宿,必须和睦才能产生良好的心境。但常言道:“相见好,相处难”,我的家庭亦有过矛盾,但我总是采取容忍、劝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虽然有时亦难解决的问题,我泰然处之,最终平安度过。我和老伴是同偕白首的,子女亦很孝顺,且各有成就,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我怀弥畅,对于我得享高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是影响心境安宁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大半辈子在战乱频繁及经济桔据的环境中度过,但我能守己安贫,因为我小时候读过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一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另又有“知足者贫亦乐.不知足者富亦忧。”等至理名言,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我一生都不犯一个贪字,连侥幸之财如赌博、买彩票、炒股票等,我亦从不沾手。


疾病和死亡,也是使老年人着急和发愁的事情,我生病时,便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苏东坡企说过“心安是药更无方”的话。心既安,神经中枢和内分泌系统便不会紊乱,避免并发其它病症,但我平时很注重预防,而且实行“病从浅中医”,决不让病情沉重才去治疗。对于死亡,一想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和其它有关死亡的道理,便消除了恐惧,这也是理智克服感情的一例吧。


老年人要培养良好的心境,还要注意做好人际关系,我以道德为标准,一直奉行和为贵、与人为善,不记仇、不悔恨,克己助人等美德,如我用毛笔书写过拙作九十首“中华传统养生歌”,自费影印三百本,分赠亲友。读者反映良好,我亦随之而得到快乐。


总之,心境的好坏,是老年人(也包括中年人、青年人)养生的首要问题。勤学习、多反省、严以律己,做到达现、乐观,便能心境愉快,笑口常开。而笑,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益的。例如,我写了许多很大的“笑”字,送给亲朋,观者顾而乐之,我亦欣然。


我自幼便不壮实,加上生活坎坷,身体虚弱,诸多病痛,除了老人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外,还有类风湿关节痛及经常感冒.恶梦频频,久治不愈。我身高167厘米,体重只有50公斤。后来打太极拳,可惜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效果不大,到了73岁那年,偶然在公园学习了无极式气功。这种气功要求要有宁静、豁达的心境,对我非常适合,于是就天天练习,坚持到现在,除老人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器质性疾病仍要药物和气功双管齐下使其保持平稳外,其它疾病都逐步缓解或消失。体重也增加到70公斤,精神健旺,胜于从前。


思维运动也很重要。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一下该不该做,怎样才做得妥当。这样,思维经常运动,大脑便不会痴呆,还可以避免做错事。所以我的大脑反应灵活。比如写这篇征文,我也考虑过几种写法,但都觉得不妥。我认为谈养生,实质上就是谈如何做人,而人体是有机整体.一举一动都互相联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是写全面较写局部更适合互相交流。


我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但我杂食,什么都吃而又不多吃,食不过饱,天天保持常态,不暴饮暴食,不狼吞虎咽,烟酒绝不沾唇,所以养份充足,消化系统健全。


我的起居作息,注重规律和劳逸结合。早年我与老伴合作持家,直至1997年老伴82岁辞世,我已86岁,独力难支,才雇工代劳,但自身生活还是自理。我的作息时间表是:晨八时起床,早餐,九时散步二十分钟,十时练气功,功前做健身操,功后按摩,总共一个小时,十二时午餐;下午三时练气功,六时晚餐,九时沐浴,十时睡眠。其余时间或看书报、看电视,或做其它事情,或静坐养神。虽如此,但我不拘泥于钟点,总要视乎具体情况及体力如何,作相应的调整。我用陶渊明“悠然风南山”那样的轻松、闲适的心情来享受生活,体味生活的乐趣。


我现在的情况是:头脑清醒,腰板挺直,行不扶杖,声音响亮,骨骼坚实,牙齿坚固,微循环良好等等,这大概就是我所奉行的养生之道的效果吧。


关于本站新手指南如何付款广告招租售后服务帮助中心会员中心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华康养文旅委员会 技术支持:广东省东莞市力拓科技有限公司
建议在IE6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下浏览本站 流量统计: